芜湖市育红小学
宋艳玫老师《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评价集锦
2007年12月21日下午,宋艳玫老师为全体老师上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听过后,受益很深.总体感受是:宋老师在教学中,把学习的空间充分的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气氛热烈,全体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学的轻松愉快,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把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面的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二\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获得新知.这样,学生学的扎实,经久不忘.三\恰当的的应用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难点.是一节值得推广的一节优质课. 课是好课,优点就不说了,提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在开始介绍杭州湾地形时,能不能把宁波到杭州\杭州到嘉善以及宁波通过大桥到嘉善的距离标上,可能更好. 今天下午,我在学校听了宋老师的一堂数学课,内容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很荣幸,宋老师用的是我们四(3)班的学生。我们班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发言不够积极,这也是我担心的地方。但是宋老师的这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优点: 1、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例如:在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的,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2、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时又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得到体现。老师能够和学生在一起来进行探究,并且能够走进学生以学生的身份来进行教学。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总之,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要感谢学校和宋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希望今后能够听到更多精彩的公开课。 很荣幸能听到宋老师的数学课。我比较一下这节课与我们的《科学》课,情境导入、引入问题、猜测、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结果、拓展,整个流程和《科学》课没多大的差别。但数学课探究的结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验得出结果是一样的,而科学课的探究特点是,一样的实验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宋老师的数学课,我既听了试教课也听了最后的成型课,感觉大不一样。现在的课,实验设计更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由易到难。教师的指导更加到位,学生学得轻松。巩固练习也有梯度,很好。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因此,如何让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数学老师要用创造性的“教”来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宋老师在本节数学课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亲密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表现自我生活的意识。本节课导入由生活中桥的知识自然而又巧妙地联系到新课内容。这样的设计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贴近生活进行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能参与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学中,教师高度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并给予高度评价。 以前一直以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的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必须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在听了此课后,我更加理解了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联。在教学时,如果能搜集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离学生生活贴近的,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抽象,那么遥远。 听了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深有体会。探究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恰当有效的运用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但使用不当,就会变成效率低下,甚至是浪费时间。我认为探究法的使用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探究的必要性 在使用探究法时必须注意,只有需要使用时才去使用,而不是为了“探究”而去“探究”,有些内容也许并不适合“探究”,或者探究的效果还不如讲授效果好,那就不要滥用,不能为了突出“新课程理念”而“强用探究”,比如表格的三种插入方式,也可以“探究”“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word 中插入一个表格呢?”“对,这个同学插入了,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屏幕广播)“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插入方式呢?小组合作探究一下!”这样的探究我觉得是假探究“同学们想一想,……”大多数同学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表格,你让他怎么想?在个别同学“探究”的同时,大多数学生却在浪费时间!虽然屏幕广播演示了学生作品,但效率低下,其它两种方式又该怎么办?毕竟不如教师讲解细致全面。 探究的可行性 教师使用探究法时需要注意,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探究出一定的成果,有些知识内容距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太远,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探究出来,这就不具备“可行性”,需要考虑采用其它教学方式,或者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再让学生探究。 探究的不确定性 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一个问题,本来是想证明什么或者是证伪什么,可通过探究,学生得到的结论可能和预想有出入,甚至是完全相悖:比如,在探究“用哪种方法插入课本实例6*5列的表格比较快捷高效时”,预想的结果应该是“按钮法”+拆分合并单元格,因为按钮法“侧重于行列数较少且比较规则的表格”但某位学生探究的结果却是“菜单法”+“绘制法”,和老师的预想结果大相径庭。这在探究法中也属正常,教师应有思想准备。 同时根据探究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探究的方式又可分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等。“自主探究”往往适用于问题难度不太大,通过简单的思索和尝试可以得到明确的结论,比如要证明什么或证伪什么,比如在课本实例的制作过程中“先拆分合并单元格后插入列和先插入列后拆分合并单元格结果一致吗?”;“小组合作探究” 往往适用于问题比较复杂,单凭个人解决能力可能达不到,或者效率太低,需要发挥众人才智,博菜众长,为我所用,往往适用于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表格的修饰涉及到“设置”“线形”“颜色”“宽度”“预览”等多方面及其前后顺序,几个同学合作探究效率会比较高。“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往往相当复杂,设计面很广,需要长时间的思索和查找资料,教师也不可能一言两语一时半刻解释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探究,从而获得结论。比如“老师,我们怎样就可以做出和样品一样靓丽的表格了呢?”这样的问题就不太好回答,需要首先分析样品的修饰要素,技术组成,美观效果等等,需要师生共同探究。 总之,讲授法和探究法都是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教学方法,两者同等重要,各有千秋,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需要用就要大胆的用,用好用精,探究法虽为新课程所倡导,但也不能滥用,要真正体现出探究的优势和价值。 我听了宋老师的数学课感触很大,第一感觉就是课上得层次清楚,第二感觉就是课上得严谨全面,第三感觉就是课上得严肃不失活泼!我想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上也应该向她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有效的学习信息技能!
评论列表
校长信箱关于我们我们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