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
录入:
朱玉平 审核:
朱玉平 阅读:207次 时间:2007-06-25 【
打印】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根据课文的特点,研读感悟,深入理解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
2、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品读有关语句。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能区别“发现”和“发明”的不同。
2、 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感受课文的说明方法。
3、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性质:芜湖市新课改课堂教学大赛
教学时间:
2004年11月23日上午第二节。(9点-----9点40)
教学地点:育红小学五楼多功能厅
授课班级:临时抽班
授课教师:周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相机学习
1、激趣导入
2、齐读课题,初步理解“呼风唤雨”。(学生只要讲到字面意思就行。)
3、相机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夸一夸20世纪。(读第一自然段)
(2)、由这句话质疑?(预设:是谁来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3)、解疑: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找出“是谁来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的答案。
(4)、确立研读切入点:用“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个问题统领以下教学。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受“变化”。(自我理解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1、学生自由读。(检查重点词的认读情况)
2、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继续读一读课文,然后用喜欢的符号画一画你认为文中可以解答这个问题的相关语句,同桌互相读一读,试着简单说说理由。
三、研读课文,感悟体验“变化”。(深入理解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 预设思路 ]
采用全班交流汇报的形式,按照学生汇报的思路,以学定教,读中感悟体验。并适时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 相机生成 ]
在学生汇报中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
1、 三四自然段重点理解作者运用对比、列举具体事例的方法说明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句式练习:“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读悟重点句:(1)、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 突破难点:(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四、深化课题,升华情感(感叹20世纪的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1、 师简述第五段自然内容,引读罗素的话。
2、 再次回到第一自然段,进一步理解“呼风唤雨’的引申义。
3、 感请朗读第一段,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
发 发
现 明
现代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