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跑调”之音,奏“和谐”之声
录入:
朱玉平 审核:
朱玉平 阅读:143次 时间:2007-06-25 【
打印】
调“跑调”之音,奏“和谐”之声
--------记课改实验中一个难以忘记的小故事
育红小学 周玲
春天到了,新学期也乘着小燕子的翅膀如约而至。第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因教育局工作检查听课而显得更加兴奋。原本是五年级的文章---------《燕子》也来凑热闹,提前飞入了三年级实验课本的第一课。
检查完生字词的预习之后,我带着春天的微笑提出要求:“默读课文,你喜欢文中的燕子吗?简单说一说理由。”刹时间,教室里一片安静。每一张小脸都显得那么认真,边读边思考着。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孩子们的小手也陆续举了起来,教室里显得渐渐热闹起来。看着他们的眼睛,我知道时机差不多了。
果然,孩子们有的说喜欢燕子,是因为它有乌黑光亮的羽毛;有的说喜欢燕子,是因为它飞行的速度特别快……这个教学环节在他们争先恐后地表达中圆满落下帷幕。正当我满意的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内容时,一只举起的小手滑进了我的视线。那是坐在最后一排,平时不怎么举手,一旦发起言来极易答非所问的“跑调”男孩张××。是忽略不计,保证课的顺利进行,还是请他回答?几秒钟之后,我给了他展示的机会。
“老师,我喜欢第二段中的句子:‘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他努力的认真回答着。可他的话音还未落,只听得教室里一片躁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转过身去,有的忍不住冲他说:“你读的是描写春天的句子,讲错啦!”有的说:“你回答的根本不是老师问的问题……”只见原先的兴奋和满意倏地从这好不容易自信一回的脸上消失了。红晕渐渐爬上这张茫然、不知所措的脸。他不停地用手搓着上衣的一角,看上去似乎想竭力掩饰那颗慌乱不安的心。因为,他从同学们不满的“指责”声中意识到自己犯了不听课的错误,他似乎在为挨批作着准备。因为,他把头低垂了下来,他没有勇气继续看着我。这时,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着我,大概都在猜测:老师将怎样批评这位“答非所问”的小伙伴。
这一切,就在短短的几十秒中真实地发生了。面对这样的“跑调”,我又将如何调音,让他再次奏响和谐的旋律呢?
“同学们,瞧,刚才张××同学读的这句话中有错别字吗?”
“没有。”
“他真不错,第一遍读课文就这么正确、流利。”
“他敢发言,还读出了感情。”一位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小声说道。
“对!他敢发言,还读出了感情!”我一边看着张××一边大声重复着这句话。
只见他慢慢停止了搓动上衣角的手,很显然,我的话起了作用。自信又一点一点的回到他的脸上,他也抬起了头。我用早已准备好的微笑迎接着他。
“读了课文,你喜欢燕子吗?”“当然喜欢。”他豪不犹豫地回答。“那你觉得自己刚才读的句子和喜欢燕子有关系吗?”“没有关系。”他小声地说着。“真的没关系吗?”我追问道。顿时,他开始用疑惑的目光找寻我。几秒钟的安静之后,个别思维活跃的孩子似乎想到了什么,小声地说着“有关系,有关系……”相信他也一定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于是,他顺势说道:“有关系。”回答中明显地透露着人云亦云的不自信。
“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光猜是不行的,张××今天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深度、很有价值的问题,真不简单!请坐下。”他高兴地坐了下来。
在感受完燕子的外形特点之后,就要学习第二段“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了。我临时调整教学策略,就用张××刚才“跑调”的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学习这一段。
“想一想,这些描写春天的句子和小燕子有没有关系,你都发现了什么?读后小组讨论讨论。”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见大家认真地读着,热烈地讨论着、表达着。尤其是张××同学,是那样的投入。这才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啊!很快,一个教学难点竟然以一个孩子“跑调”的回答作为切入口给解决了。
此刻,我又看见举起的那树林般的一只只小手;看见因讨论、理解而涨红的那一张张稚气的脸。其中,最后一排的那一只高举的手格外引人注意,那自信的眸子中更多了一份激动与迫切。我想:他一定真的有所发现,他一定不会再“跑调”了。“张××,还是你来回答”。我再次大声地叫起了他。“这几句话和燕子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看着他侃侃而谈的模样,我知道:他成功了!孩子们也收获了!
于是------我幸福了。
教学反思:
一堂课上,会有一些“意外”,会有一些“跑调”。往往就是这些“意外”和“跑调”之中蕴藏着火种。作为教师,如何及时地捕捉到这些一闪即逝的火种,将它点燃,成为照亮孩子思索、探究的火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节课学生的“跑调”让我感触很深,一名课改实验者,我记住的是:不要害怕孩子说错而小心翼翼,按部就班。一个幼小的心灵,一次渴望展示自己的举动会因老师的随意否定而一撅不振,同样,也会因老师的有心鼓励而信心倍增,他会像花儿一样,越来越美丽。调“跑调”之音,奏“和谐”之声,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