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践性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录入:
李震 审核:
李震 阅读:196次 时间:2007-06-24 【
打印】
加强实践性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 艾启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什么呢?《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怎样提高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达到与人文明和谐交流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谈谈自己对口语交际的一些认识及教学建议。
什么是“口语交际”呢?笔者认为:就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构成这一活动的主要是这样三个要素:一是交际主体,是指参与口语交际实践的人,包括听、说双方,而听、说双方也是不断变换的;二是交际的载体,即人们说的话,简称话语;三是交际的环境,它包括说话的前言后语、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参与说话人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简称为语境。我们只有抓住这三要素多做文章,才能加强口语交际的实践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能力。
一. 体现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口语交际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就无所谓交际,《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为此,我们做到:
1.充分发挥角色的作用。角色指的是交际主体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所显来的临时身份特征。发挥其作用,就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生活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①角色地位的转换。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他们的一个听众、朋友,与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聊天,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②创设角色表演的机会。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让他们表演,既能发挥他们的才干,又能很快促使他们进入交际情境。如“语文园地二”中《我该怎么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全班内几位同学协作扮演爸爸妈妈、孩子、同学、要好的小伙伴等角色,表演大家出主意、劝说爸爸妈妈的过程;教师也可以参与角色的扮演之中,加强示范、指导的作用。如果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利用表演为学生提供的广阔的想像空间,展示“想象----模拟---表演”的训练过程。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角色互换,以演导说,以演促说,以演激说,创设出双向互动的交际情景,极大地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长久保持。
2.采用多种互动的形式。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同时,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体会才能习得,内化为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安排较多的时间,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法,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动起来,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如指名说,同桌互说,小组练说,自由组合等形式,就可以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提高了交际训练效益。如“语文园地七”中《该怎么做》,可以分组协作,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呢?”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将实际生活中各自所遇到的情况展示出来,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还可将评议出来的好做法向家长汇报,让家长能体谅自己的诚实做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二. 展现语境的情境性。
《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
1.联系生活,再现情境。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学生的永远的话题,教师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触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如“语文园地一”中《春天在哪里》,在学生充分的找春天、画春天的基础上,让他们将看到的春天、听到的春天说出来,画的春天甚至从书籍、报刊杂志、上网收集的资料与画面展示出来,感受春天的美丽。
2.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借助音像、图片、表演、CAI课件等手段,或者教师极富感染的语言调动,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能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如“语文园地三”中《我们身边的垃圾》,可以通过音像或CAI课件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垃圾极其来源、去向等展现出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想法。还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设计、画出来,或制成模型,有价值的设想甚至向有关部门建议,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这种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突破了教学重点。
3.课外延伸,体验生活。课内情境教学有时可能受到客观因素的局限,而课外更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际空间,适时地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语文园地六”中《怎样过“六一”儿童节》,在课内交流活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方案竞争的方式,将竞争评选最佳方案在班级庆祝“六一”儿童节予以实施,就可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验自己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样课内外紧密联系,创设了更多口语交际的机会。
三. 突现话语的审美性。
交际中的话语主要是用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以达意为主,但并不妨碍人们在表达中追求话语的美感,使之符合审美要求。同时,具有美感的话语还可以以其感染力增强达意的效果。话语的美感主要表现在语音、文字、内容等方面。《标准》强调:“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1.讲究文明礼貌。这实际上就是指学生能与人文明和谐交流,对于一、二年级主要达到:“能认真听别人讲话”,“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标准》语)。如“语文园地五”中《猜谜游戏》,学生各自准备的谜语后,课堂上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参与、组织猜谜语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猜谜语时要注意文明用语的使用。
2.训练话语技能。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活动经历少,口语能力弱,无论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和语言形式都较生疏,也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当然,学生有时“说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缺少词汇、语序不清、无从说起。有人说:“教师应当是学生的语言医生。”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要发挥教师(包括课文、别人的优秀口头语言)的示范、点拨作用,随时随地指出学生口语交际中的不足,包括语言的规范、交际习惯、交际方式与态度、讲究文明礼貌等,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如“语文园地四”中《续讲故事》,教师可以进行示范续讲这一故事。在学生续讲故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具体情节,规范其语言,使学生续讲的故事像模像样。当然,口语交际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学习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尊重、扶持、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
3.重视学生评价。教师应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让他们参与口语评价之中,从而获得知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的评价不求全责备,主要从语言是否清楚明白,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交际的习惯是否正确等。既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评价,又可以在全班共同评价。如“语文园地八”中《未来的桥》,对学生各自设计的未来的桥,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评议,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评议。评议中不仅评议设计的桥,也要评议设计的介绍词等,还可以通过质疑完善介绍词,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表达,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听说交往的能力。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注意:①要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学习规范口语的环境;②要创设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舞台,更多地为他们提供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③充分利用课堂这一特定形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矫正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的错误;④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进行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勇于、乐于与人交际,讲究文明礼貌。只有在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才能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提高。
(此文曾发表在《试教通讯》2002年第26-27期上,现略有修改。)
二00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