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育红小学
关于“专题式综合性学习”初探
关于“专题式综合性学习”初探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 艾启双(241000) 随着《课程标准》及新教材逐步实施,“综合性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综合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综合性学习”的思想;另一方面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研究学习。这里从第二方面介绍我们在“专题式综合性学习”的初步探索以求教于各位行家。 “专题式综合性学习”可以促使小学生像一个小小的研究生,选题、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而又互相合作,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主要步骤。 (一) 提供示范,探究方法。 1.选择课题。这一步至关重要。在选题过程中,既要体现教师“导”的方向,又要体现学生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应选择值得研究的专题,选择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专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选择富有创新因素的专题。教师从大处着眼,而学生可从小处着手。如教师的题目《我向名人的话叫板》,学生可以某位名人的一次(段)话为例,就其质疑,确定一个稍小的题目。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做到:自己“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从而“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确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课程标准》语)。 2. 搜集资料。搜集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建立材料仓库的过程。这里的材料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材料是指学生从社会、大自然中得来的材料,通过观察、参观、采访、调查、实验等方式直接获取的;间接材料是指学生从课本、课外读物得来的材料,通过阅读报刊、书籍或上网查询等其他媒体中获取的。“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 《课程标准》语)。总之,仓库里的材料要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质不分正反,类不分点面,要勤于进“货”,“货”越多越好。 3.分析研究。分析、研究搜集的材料,从中探讨规律性的东西,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这一过程中,至少要让学生懂得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而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 4.总结撰写。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把模仿、学习和积累的语言材料,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在适当的语境中表达出来,避免直接抄袭或者生搬硬套,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引导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客观事物有独自的见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敢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正确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 亲自实践,协作探索。 经过提供示范、探究方法,学生对“专题式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方法有了进一步了解、把握,因而可以采用小组协作式、个人探究式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实践,进行专题式的综合学习,从中感受、掌握、运用研究方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可利用师教生、生教生、家长参与指导的形式,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手把手地教,以培养这种研究的能力。 (三)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展示学生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以表扬为主,鼓励为主。可以采用互相观摩、组内宣读或演讲、全班宣读或演讲、编写小册子、开辟园地、组织投稿、进行比赛、现场答辩等方式,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效果例举。 这里仅以2000年12月笔者组织的全校五、六年级的“少儿论坛”比赛为例,谈谈这次“专题式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小论文情况。这次活动,引起家长、教育及新闻工作者的极大反响,认为是素质教育研究创出的新招。 [例一] 这次活动的总体概述。 这次活动根据要求的五、六年级各班一篇论文中可以看出,八篇文章每篇均在3000—4000字之间,最多的近6000字。大家是从备选的15个论题中挑选的,内容涉及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与矫正、个性的张扬与集体的融洽、家庭文化建设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减负”后的学习、网络与教育、21世纪育红的发展展望与措施、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与芜湖经济的腾飞等。选手们在宣读过论文以后,再接受由老师组成的评委组的现场提问,并进行现场答辩。 [简析一]这次活动,使人们大开了眼界,不得不为这些小选手的巨大潜能所折服;对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展阅读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是大语文教观观的充分体现。 [例二] 摘录《学生个性的张扬与集体的融洽》一文的提纲: 一.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意义。 二. 集体与个性的关系。 1.集体是个性最优化的社会环境。 2. 集体中多样的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 个性的张扬与集体的融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 个性的充分发展对班集体建设的作用。 (1) 个性的充分发展可以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2) 个性充分发展可以使班集体的生活丰富多彩。 (3) 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2.融洽、进取的集体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个性充分发展。 (1) 班集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 (2) 融洽的集体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公平机会。 ①每人一个角色,人人参加班级事务。 ②给“灰童、嫌弃儿”提供改变角色形象的机会。 ③给后进生提供展现个性发展的机会。 ⑶营造团结、融洽的有利个性发展的集体气氛。 ⑷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 [简析二]从提纲中可以看出,本文结构严谨,思路较为清晰,理论充分,文中所举事例详实,论证过程具体、准确,有一定的科学性。 [例三]摘取其中《网络与教育发展》一文第五部分“网络 教育势在必行的意义”的片段: 首先,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关于知识经济本质,我们认为是一种学习经济,与我国所提倡的终身教育是一致的。终身教育的提出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普及与更新是一种巨变。巨大的信息如何被广大青少年了解,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巨大的信息,需快速的检索方式。海量信息库与快速检索方式结合,对工作、学习、研究的巨大作用将难以估量。因而,传统教育方式必须改变,否则教育兴国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变成教育误国。 [简析三]这段论证观念前卫,思路清晰,从“经济一体化”高度,充分认识网络教育势在必行的意义。阅读量之大,掌握资料之多,分析之透彻,从中可见一斑。 三.启示。 (一)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⒈ 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创新意识和精神。在“专题式综合性学习”中,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质疑、探究的心理倾向。 ⒉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⒊ 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在“专题式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加强,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尤其增强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情感,积蓄了语文学习的后劲。 ⒋ 学会了沟通与合作。为了完成共同感兴趣的专题,学生之间分工协作,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的精神,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⒈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法。通过“专题式综合性学习”研究、实 践,教师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有所感受,促使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⒉ 推动了教师对学生评价方式、评价重点的改变。“专题式综合性学习”不否认重视结果,但更重视研究的过程。因为此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持续的过程,需要特别关注这个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关注其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要求教师方式的多样化。 (三)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 “专题式综合性学习”在选择专题、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帮助下,走入社会、大自然,进入有关图书馆(室)、文化馆(站)、网络场所等,促进了全社会参与教育氛围的形成。
评论列表
校长信箱关于我们我们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