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学校体育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录入:
朱玉平 审核:
朱玉平 阅读:117次 时间:2007-06-20 【
打印】
试述学校体育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鲍小莺
(芜湖市育红小学 安徽 241001)
摘 要:体育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是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必要求,本文从健康教育的特征;阻碍健康教育发展的原因;健康教育渗入学校体育的致力点等展开,论述了树立健康是体育的主业,是体育教师的中心工作的观点。
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
1.问题的提出
人类自身进化史,从本质上讲就是由“运动”促进人体健康发展的进化史,只不过是经自发运动发展,到自学且有目的的健康运动过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快定》中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体育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是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以增强体质为中心,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既是体育最本质的属性,又是学校体育从事“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一具基础阵地。
2.健康教育的特征
2.1科学性
这是健康教育最为显著的本质特征。它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强调在身体教育中倡导身心一元化。强调健康过程的全方位科学化、现代化。强调体育与人的一致性,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而向学校体育操作所界定的科学性要求。
2.2实效性
由于健康教育传授是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需要、最有用、最基本的健康知识技能,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因而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理解而接受。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必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摒弃以运动教学为主的的那种并非人人实用的做法。为培养健康观、健康意识、终身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3.阻碍健康教育发展的原因
首先,我国体育理论尚处在紊乱期,即脱离教育和健康来淡体育概念、本质和功能,形成了一具苍白的“金字塔”体系,违背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思想,脱离并制约了客观存在的以完善人的身体为核心的体育本质。事实上,体育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其次,健康教育起步晚,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尚处于初创阶段,有关健康教育的论述和研究成果很少,对健康知识、方法和技 能,对学生健康效果的评价,尚不完全清楚。再则,健康教育课本甚为缺乏,传统的体育理论概念,形成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思想束缚着人们,体育教师还没有转移到以健康为主业上来,还没有具备一整套健康学的知识和技能,尚不能成为最有权威的健康活动的指导者。最后,健康教育 还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校体育专业教师们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观念、知识和技能,还没有能把体育专业(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转变成为,实施终身健康教育的培养基地,等等。上述这些显性与潜在的制约因素,都不同程度地起着阻碍健康教育的发展。因此,改变传统观念和教材体系,开创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师资培养,就成为我们学校体育贯彻健康教育诸多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组合”课题。
4.健康教育渗入学校体育的致力点
4.1在生理机能的优化上求得学生形态的健康发展
在生理机能的优化上求得学生形态的健康发展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一味地给自己的孩子加强饮食方面的营养,片面地认为吃得好,体质就好,最后导致众多“胖墩”跑不动、跳不远、投不了。理论与实践早已证明,从根本上说,增强体质主要靠体育锻炼,运动是人生命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需要,运动就是生命的同义语。同时,生命的复杂性,从表象描述而言大致有呼吸、循环、运动、消化、分泌和神经等系统的运动,它们的相互作用便定了运动的复杂性。而“生命在于运动”,就应包括所有生命系统的运动在内,决不应当纯理解为运动系统机能的物质结构,从而增强整个身心健康。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整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如果让他跑,让他跳,让他玩耍,他就能长得活泼有精神”。可见,没有人体的运动,就没有人体生理机能的优化和形态的健康发展。由此引申,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运动方式与技巧,以调节人体生理各个器官交互作用与锻炼,从而克服人体形态某些器官能的畸形发展。
4.2 在心理健康的基点上求得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再塑
现代医不认为,健康的心理包括适度的情绪表现和控制,对环境适应能力好,处世乐观,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变化,当代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现而现代社会对学和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1999-2001)”中有这样一句话“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健康是人体的重要功能,并不只是人体形态健壮的塑造,而主要在于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自信、自尊、自强、排除烦脑、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
心理学家斯拉夫逊在其于1949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将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价值分为七项:1)因文化发展、活动受限制,生活偏依等原因而发生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消除了;2)可以弥补情绪的单调感和自卑感;3)攻击性的冲动消除了;4)泼水、扬沙或大声喊叫等多种未成熟的冲动消除了;5)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单调、不安焦躁,意愿得不到满足等状态中解脱出来;6)可以满足参加集体活动折意愿;7)在集体中或一具人独处时,健康地度过时光的能力提高了。由此可见,从诸多权威性的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证明体育运动有利助于解除中常生活中的不定情绪,有助于形成积极愉快的性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自信心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而不校体育教学,则是实施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4.3 在学习、就业的基点上培养学生获得健康体魄的体育需要
要使学生感到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对学生进启发诱导:1)学习的需要。即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所以,应向学生介绍具体生动的典形事例,如清华大学体育部总结的“8×1>8”的经验,心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2)升学的需要。上大学,对中、小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育部在1981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规定中指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在与其它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从1981年起,应把学生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是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情况记入健康卡片,归入学生档案,供高等学校录取时参考。”这些规定都从政策的高度上,既为学校教育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指明了“育人”的目的,同时又为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操作的力度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向学生宣传其政策的严明性,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为“升学”需要来积极锻炼身体:3)就业的需要。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能考入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仅占15%左右,绝大部分和应届毕业生都面临一个就业的问题”。然而,招工单位对招工对象又必须从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就具有优先被录用的有利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这又是我们向学生灌输“健身第一”,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有利因素。
4.4 在突出“体育游戏”的基点上扩大学生对体育教材的兴趣
游戏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正如劳动、工作和服务在成年人生活中的位置一样。“体育游戏”则更以其“规则的‘亲在’感”、高度的协作要求和强烈的时空特征,成为青少年特别偏爱的一具主要内容。
学生对参加体育游戏的兴趣,“并不总是从意识到需要才开始产生的,而往往是由于某些体育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兴趣的吸引力”。这就象幼儿园的小朋友对“捉迷藏”,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跳皮筋”容易产生兴趣一样,他们并不是首先从意识上感到需要,而仅仅是被这些游戏活动本身的趣味所吸引。大量观察发现,学生参与体育游戏时在社会心理的感受要求上和成年人迥然不同,“他们只关心游戏的过程,而对其结果的胜负成败,多不以为然”。即在其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表现为—全身心的投入,关心、提醒、帮助同伴甚至对手,以致有时只顾关心别人,而忘了自己在游戏中的责任。这种忘情的心理气氛,极大地压缩了“自我”在他们独立意识中的比重,极大地增加了“他人”在自己心里的分量。这在客观上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健康个性心理的形成,又有效地克服了体育教材项目作用于学生的某种“技术”本身的贫乏性,从而获得扩大体育活动兴趣的范围。当然,学生对某一种或几种体育游戏的兴趣,是相比较而存大的,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可以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因此,根据学生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以及学校体育客观条件的不断改善,在“大纲”既定教材项目中,我们应致力突出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游戏内容,通过其方式方法上的加以改造和出新,来达到逐步扩大学生对体育教材活动的兴趣范围。
5.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
现在,尽管以完善人的身体为已任、以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师队伍,正在一天天壮大。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长期以来,由于学校体育受竞技运动的影响,学校给学生开的体育课都是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没有或很少有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教大学的,还是教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学生时期学的是竞技运动,就职后所教的也是竞技运动,对健康教育的课程如何上,知之不多。加之,学校体育在长期以技艺金牌论英雄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忽视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健康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因此,在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心中,健康教育还是个未知数,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健康教育教师,离健康教育的要求还 差之甚远。视此,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而言,体育教师必须尽快地转变观念,加强树立健康是体育的主业,是体育教师的中心工作的观念。认真研究、学习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等,加强理论学习和教改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卫生观念。当然,这些工作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不妨从上述或更多方面入手,利用体育游戏或创编某种有利于“健康行为习惯”的游戏规则,并设法激活和迁移其规则的趣味性和套用面。使“体育课”这个学校体育的主阵地真正地成为,实施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窗口。
参考文献
1.左新荣 全民健身与高校教育 体育与科学 1997年4期P35
2.《行知研究》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出版1998年4月P27~29
3.《家庭教育报》1999年1月11日
4.白君玲 体育游戏与幼儿智力早期开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0年3期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