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22、双条鼓儿敲起来》教学设计
录入:
朱玉平 审核:
朱玉平 阅读:221次 时间:2007-06-19 【
打印】
美术课《22、双条鼓儿敲起来》教学设计
一、 教材选择: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美术第七册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七册教材最后一课,是具有安徽省地方特色的补充教材。双条鼓又名凤阳花鼓。它在全国闻名久远、影响广泛,是安徽省凤阳县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本课由凤阳花鼓导入,引出学生对凤阳花鼓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知识的学习,并在与其他鼓的比较中感受凤阳花鼓的形式特征。《凤阳花鼓》一课本是小学音乐课教材,内容是让学生学唱《凤阳歌》,了解其曲调特点等音乐方面的知识;而这里变身美术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凤阳花鼓的外形特征、颜色、装饰等美术元素,动手利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制作一个美观又能敲响的小鼓。所以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设计•应用”。
本节课又是一节综合探索性质的美术课,除了美术特征外,还渗透进了音乐、历史、科学等知识,让学生对凤阳花鼓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突出美术的人文性质,改变以往美术课只侧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与培养,忽视对美术文化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的做法。实现综合与探索的课业目标,体现大学科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 显性内容与目标:
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凤阳花鼓的造型、色彩、材质等特征及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
②选用适当的材料,运用各种技法创造性地进行鼓的制作,并加以装饰美化。培养动手能力和运用美术元素的能力。
2、 隐性内容与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凤阳花鼓在安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多个角度认识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
②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有一种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热爱自己的家乡。
③通过本课一些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在关注自己的同时,更要关注别人。
四、教学重点:
对材料的理解和合理改造、运用;了解凤阳花鼓的相关文化。
五、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的鼓作品富有新意,合理改造身边现有材料,美观别致,艺术效果独特。有鼓的基本功能。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观察演示法、质疑讨论法、尝试练习法
七、教学评价点:
1、是否能认真观察,并归纳各种鼓的造型、结构、颜色、装饰等特点。2、是否能自己动脑解决制作鼓时遇到的困难。
3、作品是否能体现“物以致用”及创意的设计思想。
4、是否能感悟文化,并积极主动参加集体讨论、集体投票及自主评价活动。
八、课时:1课时
九、用具准备:
1. 教师教具准备:凤阳花鼓实物若干、学生做好的鼓作品数件、教学课件、小军鼓鼓棒、示范材料若干、不同材质的装饰材料。
2. 学生学具准备:
(1)鼓的废旧材料(如易拉罐、化妆品盒、茶叶筒、笔筒、饼干筒、方便面碗、水杯等,上下两面可以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
(2)各种装饰材料(如:白纸、彩色皱纹纸、蜡光纸、卡纸、礼物包装纸、亮光纸、小贴画等等)
(3)制作工具(如剪刀、双面胶、水彩笔、油画棒、萤光笔等)
十、教学过程:
一、说鼓谈鼓
师:同学们,鼓在我国是一种极为古老的乐器,流传到今天风采依旧,在生活中的运用也相当广泛。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鼓?知道它们的名字吗?都有怎样的外形特点?什么颜色?如何去敲的呢以上问题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讨论小组推举代表向老师汇报。(如:我见过腰鼓,我觉得它的形状有点像桶,两头有圆圆的鼓皮,中间是红颜色的。它可以系在腰上,用小棒槌敲等。)
(教学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导入与鼓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描述各种鼓的外形特征及敲击方法,为后面与凤阳花鼓的外形及特殊的敲击方法做比较打下基础。)
二、博览群鼓
师:刚才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他们熟悉的几种鼓。其实生活中的鼓还有很多。我国是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繁多的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鼓千奇百怪,极富特色。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进入“中国百鼓陈列馆”参观摆放在那里的奇珍异鼓。(点击课件,配乐欣赏欣赏图片时教师对各种鼓的外形进行简单介绍。
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电脑大屏幕上一张张鼓的图片,并听老师对各种鼓的简单讲解。
(教学意图: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为练习环节,学生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鼓起到启发、借鉴的作用。)
三、认识花鼓
1、引出凤阳花鼓:
师:同学们,在众多的鼓中,有一种体积小巧,外形可爱的鼓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它就是来自我们安徽省凤阳县的凤阳花鼓。想看看吗?
(教师展示凤阳花鼓实物给学生看。并现场演唱歌曲《凤阳花鼓》的片段。)
2、师:仔细观察,你觉得凤阳花鼓有哪些特征呢?
3、教师讲解凤阳花鼓的组成部分:
师:一个完整的凤阳花鼓由鼓面(鼓皮)、鼓身、鼓锤(鼓条)三个部分组成。
4、认识凤阳花鼓特殊的鼓槌
①教师拿出普通小军鼓的鼓棒与凤阳花鼓的鼓条做比较,问学生两者有何不同?学生:比较不同,发表意见。(如:小军鼓的鼓棒比较粗、短,最前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圆头;而凤阳花鼓的鼓槌是两根又细又长的条。)
②教师展示鼓槌,提问:凤阳花鼓的两根鼓条为何用线连在一块学生:思考回答。(两根鼓条用线连起来是为了避免丢失,方便敲打。
5、教师介绍凤阳花鼓的历史由来及演变。
(教学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一层一层揭开凤阳花鼓的面纱,让学生对其外形特征有个全面的认识。并突出它的特征。(鼓体积小,鼓棒2根,又细又长)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内在原因。)
四、学敲花鼓
1、凤阳花鼓怎样敲:
师:猜猜看,凤阳人是怎样敲这个鼓的?想到了就可以上来拿着鼓试试。
2、教师演示敲鼓:
教师按一定的节奏示范怎样敲凤阳花鼓。
3、学习敲鼓姿势:
①教师点击课件,展示一组凤阳人敲鼓姿势的图片。带领学生学一学。
②师:你还能想出哪些敲鼓的姿势?
(教学意图:学习凤阳花鼓的敲法,渗透一些相关的知识文化,增加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
五、研究做鼓:
1、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巧美观的凤阳花鼓是咱们安徽的特色。你是否也想做一个漂亮的小花鼓呢?如果去做,你准备怎样去做呢?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变得更漂亮?(启发学生从选材、形状、装饰上去思考。)
2、师:要想使你做的小鼓能够敲响,你有什么办法?
3、师:你们认为制作小鼓的步骤是什么呢?
教师小结:对,首先可以选一张漂亮的纸把制作小鼓的材料包起来,粘牢。再用彩笔画画或剪贴漂亮的图案进行装饰。(教师现场简单演示步骤。)
4、观赏、研究、评价同龄学生的手工作品师:现在发给每个同座位一个做好的小鼓,同座位同学研究研究:别人是用哪些废旧材料做鼓的?用了哪些装饰材料和方法?你学到了哪些小窍门?
(教学意图:自行探究,寻找答案。锻炼观察思考、分析能力。重点研究如何做鼓,突出本节课的美术本体。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理清制作思路,做好准备直观演示效果比讲好,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学生通过欣赏、研究对鼓的作品进行自主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自我意识。锻炼审美能力。学会关注他人。)
六、创作实践:
1、师:此时,我想大家已经跃跃欲试了。既然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又借鉴了别人的经验,那还等什么呢?赶快动手实现自己的愿望吧!
2、教师讲解制作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教师巡回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出建议。
七、展示评价:
1、教师让做好的学生把鼓作品摆放在“作品展示台”上。
2、学生集体投票: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排队拿着小笑脸在你喜欢的鼓作品下面投上一票。
3、请几位学生代表说说:你刚才投了哪个鼓作品的票?该作品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八、情境表演:
师:小鼓做好了,大家想不想拿着自己亲手做的鼓敲一敲、玩一玩呢?
教师带领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边敲凤阳花鼓,边表演动作。
九、课后拓展:
1、你知道鼓的历史以及鼓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处吗?
2、凤阳花鼓小巧玲珑,惹人喜爱,如何让凤阳花鼓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漂亮,受到更多人的亲睐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3、凤阳花鼓是我们安徽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作为安徽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它、淡忘了它。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凤阳花鼓继续流传下去,发扬广大呢?
十一、课后反思:
1、 凤阳花鼓涉及的音乐内容比较多,而在这里是一节美术课,为了突出学科特点,本课教学都是围绕凤阳花鼓的形状、颜色、装饰等美术范畴来设计的。同时,为了突出综合的特点,我在某些教学环节也渗透了一点音乐知识。主题明确有体现综合。
2、 我认为本课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与做鼓的技能、技法是本课的两个重点我注意运用多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两者得以实现,并有机融合,成为整体。
3、 凤阳花鼓实物的效果大大胜过图片,学生可亲身体验敲鼓的感觉,留下深刻印象。
4、 本课我不把知识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自学、好学的理想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体现学科综合,将美术课有机地与音乐、历史文化、科学相结合。体现大学科观的思想。
6、 注重作品美感与其实际功能的统一。如本课的鼓既要美观新颖,又要能敲出声音,这才能体现鼓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只能看,不能用的摆设。体现了工艺设计的基本思想。
7、 反思本课不足的地方:
①教师在介绍凤阳花鼓时不应只说到它的好,而应向学生讲明凤阳花鼓的由来有着悲伤的历史,让学生正确认识它的文化渊源。
②本课是根据现有材料进行鼓的制作,其受到材料的制约较大。教师在教学生改造各种材料的方法上略显不足。
③综合与探索在本课中体现得还不够突出。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简单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好的地方,我会继续改变、不断完善;对待失败的地方,我会回顾、剖析,吸取教训。争取通过不断反思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实,本课的教学并不只这一种,可以灵活多样,只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突出学生的活动设计,在每一个环节中化被动为主动,那么学生将真正感受到美术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