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育红小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02年度芜湖市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 宋艳玫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从而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现代网络虚拟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下就近几年来的研究探索谈谈几方面做法:   一、创设愉悦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只有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人以物思,辞以情发",情从何来,乐从何生,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乐学。实践表明,利用现代教学媒体集图、文、声、像、动为一体来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例如:一年级我们在教学"“拼组图形”一课时,就利用童话故事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我们就播放小乐乐在雪地游玩的动画故事。故事内容为:一个活泼可爱小狗乐乐连蹦带跳的在雪地游玩不知不觉就迷路了。它来到一座美丽的宫殿前。这时,圣诞老人来了说:“乐乐,只要你摸出布袋里的图形,就能进入城堡。”把门的老大爷手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板难住了熊猫宝宝的去路,说:"熊猫宝宝,听说你非常聪明,学生们看到此处,个个都为乐乐着急了,生怕它答不对。这时,教学情境开始形成,趁此之机,老师话锋一转说"我们可以去帮一帮可爱的乐乐吗?"兴趣是最好老师,学生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的在抽屉里帮乐乐摸图形,从而复习了基本图形特点这部分知识。这样,生动的教学情境产生了。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发展,学生在耳目一新、身心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整节课寓于故事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预计的效果。   二、创设疑问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让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这种境界是激发思维的最佳时期。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我们利用CAI课件,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森林里进行骑车比赛,三个小动物分别骑的是椭圆形、圆形、正方形轮子的自行车,想一想谁最先到终点?动画还没放完学生便争着说起来。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骑圆形自行车的最先到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就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又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将生活中、校园中最常见的三角形拍摄下来,制成课件,询问学生“这些地方设计成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吗?能不能改成其他状?” 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创设议论情境 启发学生深刻思维   建构主义提倡:利用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学习,让媒体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分的联系。议论可以使一个模糊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楚、明朗。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例题、习题和讨论题等材料,给学生创设一个他们之间产生议论、甚至产生争论的学习情境。由于小学生争强好胜,参加讨论时,情绪非常兴奋,思维特别活跃,甚至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样获取的知识往往根深蒂固的烙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协作学习,有利于敏锐的判断思维的培养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长短有关"的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组两个角相等而角度不等和两个角的两条边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画面,要求学生们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根有70%的学生非常肯定的判断边长角大这一错误判定。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否定,而是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学生们在一起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一个高亮度的"角",要求学生注意这个角的两条边变化时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学生们目睹着两边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观察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四、创设激励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实践证明。   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挖空心思去争取胜利。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运载信息量大、反应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综合表现力强和容易控制的特点,恰到好处的创设一些激励情境,有利于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生学习口算时,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看式回答。这样,教师很难以照顾到每一学生,不能达到提高所有学生口算素质。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节网络教学课----《快乐的旅行——口算练习》个"过关斩将"的游戏型CAI课件,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当学生提前或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的完成任务,把关的"将"才会让其进入下一关学习,否则仍然返回这一关,而且每一关都有不同的难度,越到最后,难度就越高,要求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快。学生在这种人机挑战、激烈竞争的氛围中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和学习毅力的培养,学生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创设应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常规教学受到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很好地创设实际问题应用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而多媒体计算机却有模拟性强的功能,能很好的创设一个虚拟应用情境。   如:学生学习"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后,在综合练习中,借助录像,设计了一组学生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春游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美丽的大自然:青山、绿水、湖泊、白云、飞鸟和孩子们捉迷藏、丢手巾儿等游戏相映成趣,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趁学生正入情境时,画面嘎然而止,出现了一组数据:捉迷藏有11人,丢手巾的12人,跳皮筋的24人。老师抓住时机提问,谁能根据这组数据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提出了如:跳皮筋的比捉迷藏的多多少人?丢手巾和捉迷藏的一共多少人?等十多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喜闻乐见、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事物,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提出了自己想提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较为顺利的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转换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只有充分的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规律有机的、合理的结合起来,情境教学之路才会更加辉煌,素质教育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评论列表
校长信箱关于我们我们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