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胡玉乔家长)
录入:
朱玉平 审核:
朱玉平 阅读:230次 时间:2007-06-19 【
打印】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为什么一样的孩子,会有不同的人生结果?那是因为爸爸妈妈们给了他们不同的思想品德影响和教育,不同的人生目标和能力。我想告诉爸爸妈妈们,幸福的家庭可以造就出色的孩子,不幸的家庭和生活的困境,一样能够使孩子们走向成功。我们所有的家长都是‘教育家’,我们的孩子都能成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不会教育的家长!”4月13日,著名教育专家科技大学许锡文教授,充满激情地在育红小学五楼作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专题报告,使到场的家长深受启发。
好家长才能培养出好孩子
家长无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孩子的成长有赖于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好家长才能培养出好孩子。如何才能做个好家长,呢?我们的体会是:
学育儿知识,提高家教水平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胡玉乔刚进育红小学时我们也是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方法不当,以致刚入学时在教育子女上效果不好,甚至造成了性格偏于内向,过于柔弱的趋向。有人说,家长不懂得儿童心理特点,没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原则、方法,其后果是肯定教育不好孩子。于是我们就采取多种措施恶补育儿知识,学习和掌握教育少儿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父母的身体力行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学习不辍,孩子势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高自身素质,作孩子的榜样
有人说:家庭教育中“不教而教”。这一说法不够准确,但却有一定道理,即,家庭教育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潜移默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觉地在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儿童,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模仿性极强,模仿是他们学习做人的主要途径,而在家庭中,家长就成为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家长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诚实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出口就说脏话的家长,不可能培养出文明的孩子;自私自利的家长培养不出大公无私的孩子。
胡玉乔的母亲很注意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她说:“为了培养孩子诚实,我在孩子面前从来是说话算数的。”我们用身教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我们认为,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决不能对孩子百般宠爱,而放松了教育,无论工作多么忙每天都有父母至少一人亲自过问孩子在校的情况以及家庭作业情况。无十分特殊的情况决不麻烦祖辈老人照应,把抓好孩子的教育看作是做父母应尽的天职。
创设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努力做到
■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的家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双方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会感到温馨和幸福。如果夫妻不和,家庭中经常吵吵闹闹,孩子的心理就会感到很不安全、压抑和焦虑。孩子产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主要由于缺少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母亲不良的教养态度。所以我们十分重视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家庭中经常充满笑语和健康、美好的情趣,如利用假日开展家庭娱乐活动,利用双休日全家人到大自然中去游玩等等。孩子生活在充满欢乐和谐的家庭中,身心就能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本身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仅有爱心不够,还必须有一颗童心,即能站在儿童角度去体察童心的需要,并能怀着一颗童心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既是教育者又是孩子的朋友,与孩子间情感交融,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不仅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怀和爱,而且受到尊重。
胡玉乔的日常情绪基本上都是平和、愉快的,每当放学回家的路上就把在学校的见闻,“好”的或“不好”的都像竹筒倒豆子似的告诉了家长。有了比较宽松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有话愿意和父母说,会更懂道理,管教起来也更容易,也更有利于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优秀父母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吴章鸿女士原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中心实验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一个普通的单身母亲。她以顽强的毅力和精神,使儿子顺利完成中高阶段的学业,送往国外留学,培养成了国际上颇有影响的钢琴家。她被全国妇联等授予“全国教子有方的好家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及全国几十个城市做过数百场巡回演讲,深受好评。
她在报告中说,我不认为家长非要有什么特长,特长和文化知识应该由专门的老师来传授给孩子,家长的责任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人格和能力,懂得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孩子幼年时,要趁早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行、好个性,要注意在细小的生活琐事中,纠正孩子的种种坏毛病,坚持对孩子有原则的爱。对孩子过分的自由、迁就、溺爱,将会使孩子做事没有界限和责任心。说“不”是家长的一种责任,爱要及时,要关心及时、帮助及时、批评及时、纠正坏毛病及时,让孩子认为家长是有原则、讲道理、雷厉风行、言而有信、奖惩分明的。
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父母是这块神奇土地的首批耕耘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播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收获什么样的行为;播种什么样的行为,就收获什么样的习惯;播种什么样的习惯,就收获什么样的个性;播种什么样的个性,就收获什么样的命运。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磨练孩子的意志,让他们懂得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得到。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进步,父母不进取,孩子怎能上进?在摆正学与玩的关系上,与其“堵”,不如合理地疏导,和孩子好好地谈谈,掌握他们的想法。我们要告诉孩子,打游戏打得再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学习永远是主流,学得踏实才能玩得尽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玩的时间“合法”化,学好了,在规定的时间里让他痛痛快快地玩。在小学阶段家长要解决孩子的品 德、自立、自控、习惯问题,这是基础。
失去了孩子的小学,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
在我们看来,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主要在小学。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的背唐诗也好,学外语也好,都不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孩子和孩子之间,不会因为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多背诵几首唐诗或多记住了几个外语单词,就会拉开了多少智商的距离,那只会满足于我们做家长的一时心理上的虚荣和自得。与此同时,做家长的往往能够看得清楚的是,逐渐拉开距离的是在孩子的小学阶段。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点点长高的,功课重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不会,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还不会吗?忘了十进位,还不是马虎吗?家长的认为不是没道理,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家长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了。是我们做家长马虎而失察造成的。所以,2006—2007年我们在不放松胡玉乔的文化基础课学习的同时,还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科技等各类竟赛活动,其中在第二届全国少儿书信文化活动大赛获芜湖赛区征文一等奖,镜湖区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电脑绘画作品一等奖,参加班级“经典导读”和学校舞蹈队的文艺表演比赛也分别获学校和市一等奖。
小学的四、五年级,是最关键的阶段,一般家长更重视小学升初中,往往没有觉得四年级是一个孩子的转折点。这时候,数学多了正负号和四则运算,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难度加大,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而被家长以为是仅仅马虎的毛病,其实已经并不那么简单,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面前和惯性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一般要花费非常的气力。等孩子和家长都把眼睛瞪大了,开始着急了,小学毕业快到了。
失去了孩子的小学,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聪明的家长,应该懂得在什么时候为孩子使劲,才不会后悔莫迭,才会事半功倍。
父母的身体力行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都是很严格的。他们不仅经常要求孩子“不准外出”、“少看电视”、“关住门在家写作业”等,而且还时常问孩子一些诸如“今天是否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次考试成绩怎样”、“这学期能不能评上三好学生”等问题。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是责任和义务,无可非议。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关心孩子的学习呢?我觉得首先是要把孩子的学习不仅当作孩子的事情,而且还应该当作大人的事情。唯如此,才能改变某些家长只问孩子学习结果、不管孩子学习过程的偏向。其二,在家里,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利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假如大人在要求孩子学习的同时,自己却在看电视、打麻将,孩子学习的收效会有多大可想而知。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应该尽可能抽出时间、俯下身子,陪同和帮助孩子在家学习。孩子遇到不会的题时,就与孩子同思考、同研究;孩子的学习情绪好时,就与孩子同享受、同快乐;孩子学习中感到疲倦了,就与孩子同玩耍、同娱乐。总之,父母的身体力行于良好的学习过程,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养成孩子热爱学习习惯的源泉和动力,好的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其实,教育孩子并无定法,关键的是要适合孩子自己。不适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不见效果。倒是我们应当细细品味“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这句真言。当我们不以父母长辈自居,真正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宽容孩子,和他一起去面对问题和矛盾,和他一起去观察世界,理解生活,判断事物。我们才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培养他的独立见解、健全人格和其他一切优秀品质,使他真正成为我们大家眼里的“好孩子”。而当你真的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的时候,你也会发现孩子的思想,以及孩子的世界,都是那么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