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育红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关键所在。3月1日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方向的重大问题。”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来衡量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把这句话当作我做人、教学的座右铭,努力按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去教育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做真善美的活人”,“做追求真理的真人”。这就是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认知结构的特征,选择好思想做为教育的“渗透点”,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使其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指导行动。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一、 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进行有重点的行为训练 语文课大致可分为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赞扬爱国英雄人物,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描写祖国美好景象及物产资源丰富的,如《可爱的草塘》、《火烧云》、《鸬鹚》等课文。根据这几类主题鲜明,感情强烈的的课文,正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火花的基石。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有机的思想教育。 二、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道德素质 启发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牵动全篇的关键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如在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紧抓第八自然段,让同学们着重理解“挺立”、“坚毅”的意思,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懂这时候处于什么情况下,使学生体会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崇高品质,透过这样的词语,同学们看到了一个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流血牺牲的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这样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三、 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1. 欣赏优美的语言,增强学生的美感,升华道德情操。陶先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大多数是由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如《可爱的草塘》、《火烧云》、《鸬鹚》等。这类文章蕴积着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思想道德观念。学习这样的文章时,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文时,如身临其境,真正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从而增强其美感。同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吸收言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志,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 2. 剖析人物性格,熏陶学生意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个性都鲜明突出。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个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杰出人物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受到感染,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时,通过剖析鲁迅具有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任何类型的课文,只要教师把握好“渗透点”,强化训练,就能使学生化被动为自觉行动。只有文道结合,教书育人,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培养建国之材,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人格修养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孙俊平 二○○二年元月二十八日
评论列表
校长信箱关于我们我们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