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育红小学
学习陶行知德育思想、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学习陶行知德育思想、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培养学生求真、做真人的实践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其关键所在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了教育的真谛。“做真善美的活人”、“做追求真理的真人”,这就是陶先生所提倡的“真人”教育之核心所在。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方向的重大问题。”这同样指明了在现代教育中,以思想教育为中心,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的“真人”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作为现代教育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更应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根本方向。体现在小语教学中,就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学的训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认知结构特征,选择思想教育的“渗透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合格公民。 众所周知,语文既是一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课,又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陶冶情操的学科。后者更具备与“真人”教育的完美融合点,针对此种特点,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真人”教育呢?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深刻理解“真人”教育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抓住其核心精神,紧紧围绕教材,从所选择的思想教育“渗透点”入手。 首先,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的行为训练。以第九册《语文》为例,其中有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爱国英雄人物的作品,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有歌颂劳动人民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和建设家乡的崇高理想的作品,如《白杨》、《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描绘祖国壮丽山河及丰富动植物资源的作品,如《可爱的草塘》、《雪猴》……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训练,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塑造学生健康性格,以实践小语教学中的“真人”教育。以下从两类课文举例来说明: 一、对于描写人物,歌颂人物高尚品质的作品,可借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榜样的力量,不仅帮助学生认识杰出人物的意志品质,还可以使学生从他们身上受到熏陶、感染。仍以第九册《语文》为例,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通过剖析鲁迅先生所具有的爱憎分明的强烈正义感,忧国忧民的深厚胸怀,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品质,将先生的伟大人格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用他舍身为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品质与行动来教育鼓舞学生,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从而通过对这些理想的榜样的学习、模仿,塑造自己良好的精神品格。 可以说,对这样作品的教授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用作品中展示的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感染、启迪学生,让他们在这些闪耀着光辉的形象中吸取营养,受到教益,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高尚品质。 二、对于描绘景物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优美的情境,增强学生的美感经验,提高其审美能力,升华其道德情操。小语教材大都由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组成,在第九册《语文》中《可爱的草塘》、《火烧云》等,学习时,老师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创设中种种审美情境,渲染审美气氛,如在《可爱的草塘》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可爱的草塘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如身临其境,一方面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与壮丽,一方面又惊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建设力量,将荒凉的北大荒变成了令人神往的所在。《火烧云》一课描绘了火烧云千变万化的瑰丽景象,让学生能领略大自然的神秘与奇伟。而这类作品的教学可以说就是用“美景”来激发蕴藏于学生内心的种种美好情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此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拥有美好的心灵。 其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以上内容中主要是针对不同作品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不同训练,具体落实到篇章,又可通过启发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牵动全篇的关键词句这一途径,达到加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于其中强烈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操的目的。如在教授《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紧抓课文第八自然段,让学生们着重理解“昂首挺胸”、“挺立”“坚毅”、“钢铸一般”、“象巨人挺立”这几个词所包含的非同一般的意义,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到此时是处于一种千钧一发的危急状况中,而董存瑞为了国家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手托炸药包,炸毁暗堡,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这几个词将其视死如归,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那一声呐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更表现了他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使学生从感情深处理解了坚定、勇敢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念。使之了解到我们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珍惜生活。 借助于重点的,能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语言文字的剖析,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强化学生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思想感情的理解,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以此来指导行动,必定能够做陶先生所言的“真人”。 最后,借助于情感教学,达到以情动人,以诚感人的目的。这作为实施以上两条训练原则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在“真人”教育的实现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即情与理,情感与认识的高度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对于不同教材的训练,还是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都要充分利用教材或词句本身所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如《高粱情》一课,在讲授时,就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将全文的情感之美直观再现出来,将高粱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品格深深地烙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这种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迅速准确理解课本知识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情感的调动,唤起其内心的情感冲动,产生对客观事物人物或褒或贬的审美评价,对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图景神往、倾心,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以此净化内心,陶冶情操,使身心得以健康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任何类型的课文只要教师把握好“渗透点”,强化训练,同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文道结合,教书育人,才能激发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培养建国之才,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人格修养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孙俊平
评论列表
校长信箱关于我们我们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