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育红小学
图形的变换——轴对称
课 题:轴 对 称 芜湖市育红小学  苏  云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P2~4例1、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想象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演示、启发等。 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长方形纸、剪刀。 设计理念: 1、 体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建构主义教学观; 3、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 课件逐一出示课本P2中的事物和图案,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同时,教师进行解说各个事物的名称以及用图形变换的知识对这些图形的设计进行简要地分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轴对称”。 欣赏导入。 二、新课 (一) 教学例1 1、 出示例1上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 学生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并在书上独立地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小结: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能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所沿着的这条线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 出示例1中的图 设计意图: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由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观察两个“小草”图形成轴对称,从而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并为例2 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准备。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和“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从整体上概括轴对称的特征。 教师小结: “松树”是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虚线是它的对称轴;如果沿着虚线折叠,两个“小草”也将完全重合(课件演示沿着虚线折叠两边完全重合)。像这样,如果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图形能互相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成轴对称。所沿着的这条线为对称轴。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小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图案的各个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教师小结:(课件演示)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且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且被对称轴平分。 (二) 教学例2 设计意图:     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画图。   学生活动: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该怎样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方法,并找出最佳方案,独立在书上完成。   教师小结:     根据学生的介绍板书演示画的方法,并且总结最佳方法:只要找到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 三、练习 设计意图:   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 1、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四次,剪出的是什么图案; 2、学生根据书上的折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这个图形先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再对得到的图形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得出最后的结果; 3、学生展示、说明; 4、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成轴对称的图案; 2、 课后独立设计、绘制一幅轴对称变换的美丽图案。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DOWNLOAD]upload/article/a20065884347.doc[/DOWNLOAD]
评论列表
校长信箱关于我们我们位置